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来校作题为“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的讲座

来源:文学院   作者:文学院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3-04-23   点击数:

4月20日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莅临亿盛平台登录,在博雅楼504会议室作题为“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凌孟华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200余名本科生参加讲座。

刘勇教授以“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究竟有什么可读的”“我们怎么读鲁迅”三个问题引入本次讲座,强调我们今天仍然要继续读鲁迅的必要性。随后,刘勇教授从三个维度展开讲座核心。

首先,他下了一个判断——“鲁迅不是新青年”。他指出鲁迅以38岁的“高龄”登上文坛,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新青年”了,其作品《狂人日记》一出现就是高峰,是老舍、巴金等作家的处女作都未曾达到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具体来讲是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刘勇教授认为,鲁迅本质上是一个思想型作家,要想理解鲁迅的作品,不能孤立、割裂地看,要结合他的作品、生平系统完整地加以把握。

其次,刘勇教授认为鲁迅的作品需要用生命去体悟。他指出,鲁迅的文学作品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他复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伤逝》《离婚》,要悟出其中的思想意蕴,不光要逐字逐句去读,还要用生命去体悟,努力回到鲁迅的人生现场,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出发去重读他的作品,重返他的时代,了解那一代人的生活。

最后,刘勇教授指出“鲁迅是绕不过去的”。他认为鲁迅之所以“绕不过”是因为鲁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具有世界意义和永恒意义。鲁迅“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影响了诸多作家,比如萧红对“生与死”的叩问就与鲁迅具有精神性的相通,余华等当代作家在死亡意识上的认识也与鲁迅相关。讲座最后,刘勇教授借周有光的一句话总结——“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并提出一个思考——“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无处不在’的鲁迅呢?”为在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交流环节,文学院杨姿教授说到,“刘老师用一种灵活、真诚、睿智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鲁迅,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理解鲁迅并不是直接对作品知识进行简单再现,而是进入到鲁迅的情感世界,去理解鲁如何迅处理他与时代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方法、答案,从而解决我们当下的难题。”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亿盛平台登录 - 亿盛平台官网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