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一个寻常周末,亿盛平台登录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系武仙竹教授仍在微痕考古实验室-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实验教学中心埋头工作。在这个码放着大大小小骸骨的实验室中,武仙竹教授度过了许多个周末,也获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探索未知,刻苦攻关勇拓荒
考古发现既是实验室的智慧结晶,也是田野间的积累成果。从沙漠到丛林,从深穴到高峰,从石器到骸骨,从现场挖掘到抽象理论,武仙竹教授孜孜不倦,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开拓了微痕考古的一片疆土。“做好考古工作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武仙竹教授认为,考古学人理应发掘和利用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将之转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力量。
十三年前,他从湖北省博物馆人才引进来到重师大,从考古工作一线转入高校考古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历程,投入古人类学和科技考古学等研究之中。拥有大量田野实践和丰富考古经历的武仙竹教授,勇于做考古界的垦荒者。他始终相信“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选择了前人未充分拓展的研究领域,刻苦攻关,探索未知,成功在多处近乎荒芜的领域建起第一桩地基,如在国际考古前沿创新建立“微痕考古”“小哺乳动物考古”两个专业研究方向,在西伯利亚考古中首次发现中国明代文物遗存等。
“鸿雁自古以来与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古居民与鸿雁有密切接触和生活关联。但在中国考古中,竟然连一次鸿雁的遗骸都没有发现过。”他为之扼腕叹息并下定决心取得突破。在考古现场,武仙竹教授常常在探方中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拿着毛刷一点一点地清理土层,细心探寻古动物遗存,从破碎的骨骼标本中细心鉴定动物种属。终于在2005年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中,他首次鉴定出鸿雁骨骼标本,且同时发现7个个体鸿雁遗骸,弥补了鸿雁遗骸研究方面的缺憾。
科研卓越,贵在热爱善钻研
武仙竹教授不仅勤奋,还善于发现和钻研,在科学工作中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及专业才能。他长久地保持着学术热情,在考古学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于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建树。近年来,武仙竹教授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大型经济建设项目中多次担任考古发掘领队;主持了“微痕分析与数字模型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独著专著4部、合著2部。在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英国:人类进化杂志)等SCI、CSCD、CSSCI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获聘为国家文物局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通讯鉴定专家等;获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全国教育系统“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等多项荣誉。
武仙竹教授如今所做的工作是他孜孜追求的,为之付出甘之如饴的。由武仙竹教授独立主持完成的湖北郧西黄龙洞遗址的考古发掘经历,令他印象深刻。在发掘和材料整理期间,武仙竹教授克服多重困难和疾病困扰,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最终,他的发掘成果获评为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而仅用了两个多月撰写出40多万字的发掘研究报告,当年就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他与同行们参观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在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看到了“黄龙洞”遗址,他自豪地对陪同参观的同行们说:“这个点是我标上去的!”
倾力教学,领衔建立实验室
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积累,武仙竹教授深深领悟到考古学学科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下足功夫。在学校进行考古学学科博士点申请时,武仙竹教授主要从特色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努力,领衔建立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文博行业第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是西南地区文博行业唯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学校成功申报考古学博士点及学科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仙竹教授把科研实践中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相长,“为适应社会之需要”培养人才。学生们从武仙竹教授的身上,感受到了考古学人的求真务实、为探明历史真相的持之以恒,感受到了考古学教师不为名、不贪利、不居功的一身正气。
“以中国地方这样大,历史这样久,蕴藏古物这样丰富,努力往下作去,一定能于全世界的考古学上占极高的位置。”热爱田野考古的梁启超曾在演讲中说。是啊,有着像武仙竹教授这样的考古学教师,不断地构建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断地培养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人才,中国考古学一定能于全世界的考古学上,占极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