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盛平台登录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54年,为学校建校伊始设立的院系之一,拥有生物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西部地区唯一生物科学中外联合办学专业。其生物学是川渝地区最早设立的三个生物学学科之一,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庆市首批“一流学科”建设点,2021年生物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启了专业建设的新篇章。对此,我们采访了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涛教授。
立德树人,注重人才培养
张涛副院长谈到,学院一致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办学理念,注重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实践。历经近70年的发展,学院已培养8000多名优秀学子,是川渝地区生物教育战线的主力军。近年来,学院的教育科研平台日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学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取得了丰厚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省部级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建设市级优质课程2门、国家研究生教育案例1个。近五年,招收硕士生241人,授位183人;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6人,授予学位19人;毕业生获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人,主持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项,发表论文14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等论文86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87%,约13%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攻读博士学位,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优势凸显,成果惠及民生
据介绍,近五年,生命科学学院共获省部级自然科技奖5项;主持联合国IAEA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农业部岗位科学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44项,发表SCI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332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学院紧密对接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重庆市生物及农林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开展创新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继续推进科技扶贫,积极服务重庆市的乡村振兴战略;在重庆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主动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咨询,面向行业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36”累计推广面积28.27万亩,新增产水稻989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2770万元,为农民脱贫致富、稳粮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出松材线虫的分子鉴定系统和基于花绒寄甲、肿腿蜂和诱捕器的松墨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用于重庆市30000多亩松林的松材线虫病控制,较好地抑制了重庆市松材线虫病的猖獗发生。这些项目和科研成果真正落到了实处,兴实业惠民生,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同时生命科学学院还依托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不断提升市民和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凝练优势,建设一流学科团队
在谈及博士点的建设时,张涛向我们介绍到,为了建好博士点,学院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对标对表,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加大高层人才引培力度,成功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同时继续凝练优化学科方向,打造一流学科队伍。继续致力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新兴生物战略产业及农林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升西部地区生物学教育水平、加强生物学基础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利用为重点,强化学科在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五个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坚持引培结合,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不断完善教师成长发展通道,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在教师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积极创新,成就前沿学科
对于博士点今后的建设与发展,生命科学学院当下以强化“学科、人才、科研”联动发展为战略,以学科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以科研为关键,按照学科方向优化科研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和产业需求组织科研团队,完善优化PI制,鼓励团队交叉与融合,将教师学术专长、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重点三者有机结合。在重点项目攻关、人才培养、成果培育等方面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合力,继续围绕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重点培育国家级重点项目,发表和出版高水平论文及学术著作,积极申报发明专利,打造省部级科技奖。进一步整合资源,汇集队伍,发挥团队合力,建设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着力打造国家级或教育部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关于生物学博士点的招生,目前学院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了培养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已经遴选认定了首批博士生导师,选齐配强了导师队伍,做好了博士生培养规划和录取的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