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重师】中国教育报:建设心理育人高地 护航学生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胡小强   编辑:孙小珂   发布日期:2023-12-19   点击数: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也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

2023年2月,亿盛平台登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申报的“四级网络 五位一体 六维互动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功获批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成绩背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在育人首位,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职于行,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溯源·淬炼

时间追溯到1954年,学校在建校之初就胸怀大局,高站位成立心理学教研室,牢牢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面向全校学生讲授“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课程。1992年,设立心理咨询中心;1999年,成立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2001年,设立大学生身心发展指导中心;2004年更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招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201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更名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沿用至今。近70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中心也将责任担当转化为动力,不断发展壮大。

该学科已建成“应用心理学”市级特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系列课程”市级创新教学团队、“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市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心理学”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心理学公共实验平台。

如今,中心发展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样本单位,获批“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成为“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受央财项目支持,建成“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2020年,先后成为“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理事单位。

统揽·辩证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

进入新时代,中心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创新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纵深网络,“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危机干预—心理服务—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全方位格局,“自知自助—朋辈互助—医校联合—校院合作—家校联动—校际合作”六维互动合作共融的“四级网络 五位一体 六维互动”育人模式。

“四级网络 五位一体 六维互动”模式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用创新性的工作模式、科学化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化的运行程序,构建能量双向流动、信息多元传递、整体良性循环的心理育人新生态模式。建立健全积极、灵敏、畅通和协作的立体化网格工作格局,构建校级、市级、国家层面全方位支持系统合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良性发展。

——创新“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中心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互联互通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直面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挖掘心理潜能;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强化教师主导作用,依托重庆市名师工作室打造心理名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面向学生全体又关照个体发展,通过个人心理成长报告等针对性定制成长菜单及方案。

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活动周等品牌活动,丰富育人活动,拓展育人途径。其中聊吧驿站作为学生联结学生的特色活动,每天开展团体心理对话,全年指导帮扶学生达万人次。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聊吧驿站的开展有效缓解了专业力量短缺的问题。

——形成心理育人“5P”生态教学模式典型

中心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育人的重要载体。开设11年来,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专业与爱”教育理念,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对提升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强化心理危机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新时代背景,采用“讲解、参与、生成、训练、促进”的“5P”生态教学模式,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保健技能学习等,引导学生掌握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技巧,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树立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最终实现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升。

——形成一套规范化创新性工作制度

中心进一步健全组织制度,从治理结构、运行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工作章程、管理办法等方面出台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中心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有效夯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完善“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危机干预—心理服务—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全方位格局,强化“自知自助—朋辈互助—医校联合—校院协作—家校联动—校际合作”六维合作共融育人模式。

落实“1+17”整合协同体系,“1”即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17”指17个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进一步夯实“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了“心理委员模式朋辈互助长效工作机制”“心理中心专职教师派驻学院长效工作机制”“互动体验心理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等长效机制,营造了“自助成长、助人快乐、互助和谐”的心理育人环境,促进了校院两级心理育人工作专业化、深入化、精细化发展,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全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建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师资向来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心理健康工作也是如此,中心配齐建强一支“首席专家—中心负责人—骨干成员”一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夯实心理健康工作基石。

建设素质能力过硬、结构层次合理的专业师资库。凝聚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组成理论研究团队,遴选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骨干组成教育管理团队,吸纳具有行业影响力和领域美誉度的知名人士组成业务培训团队。通过人才引进和专业培养,不断扩大骨干教师队伍,优化队伍层次和结构,培养或引进心理学方向的博士5—8名、实践专家8—10名,打造一支60—80人的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在咨询治疗、危机干预、调查研究和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通过培育心理健康市级一流课程教学名师、培养注册认证心理咨询师及督导师、构建心理委员选培及朋辈互助长效机制等举措,打造一支专业过硬、师生联动的工作队伍,全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增强约3.2万在校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约1.2万名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技能,为1800余名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和其他密切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为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专业人员提供督导、培训等继续教育服务。

——打造一个心理育人特色品牌

中心依托市级一流课程,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建设,完善课程研发和更新,建立优质课程群,每年举办教学技能大赛,打造云端课程共享,推荐整合精品课程;建立贴近工作实际的教材研发和修订机制,组织编写针对不同队伍特征和需求的系列教材,评选优秀精品教材,汇编出版成果论文,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学校为中心配备相应的先进设施设备、测评软件、专业仪器,形成具备研修服务功能的专业场馆及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系列场馆,进一步强化团体辅导、艺术治疗、催眠治疗等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新增虚拟交互心理实验平台、心理素质拓展等,通过提供模拟仿真训练、捕捉生理信号指标和行为数据等,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咨询、专业能力实践,提高教育和培训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心理健康大数据中心,提高预警信息辨识和监测灵敏度,运用“互联网+心理健康”理念,重点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模拟仿真、辐射地方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取得片区为主、区域联动、信息交互、便捷有效的平台开发新成效。

依托市级示范基地共建共享,每年举办心理健康工作交流论坛,每年出版典型经验汇编;通过对大学生心理信息动态数据、日常排查信息结果和机动补充信息的整合及管理,设立心理健康个人追踪档案,提供追踪数据,开展分析研究,提供应对方案。结合各级科研平台,依托ERP脑电采集分析集成系统、虚拟现实交互心理实验实训集成系统等设施设备,辅助心理健康相关脑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行为数据收集、实验素材分析,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科学化水平。

成效·特色

随着“四级网络 五位一体 六维互动”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影响力越来越大,结出了丰硕果实。

近5年,学校在《心理学报》等学科级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与训练》等教材专著19部。参与并主持“校园青少年自杀风险预警与防治模式研究”等8项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学生学业压力易感性及其与适应不良的关系研究”等5项国家教育部门基金项目以及27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实验研究”等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成果奖。

中心依托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团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年均3000余小时。所有新生每年都进行心理普测并建档,接待来电来访学生4000余人次,近百名心理高危学生通过医校联合模式得到及时干预,有效处置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百余起,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

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反映出中心对学生健康成长工作的不懈追求。面对成绩,亿盛平台登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原文链接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亿盛平台登录 - 亿盛平台官网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