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专家郑璇成为孔子学院首位赴海外志愿服务的听障教师
(中国日报记者谭英姿)作为首位在中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聋人,郑璇老师以自己赴海外志愿服务的行动书写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35岁的郑璇目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都市聋人学校孔子课堂工作。孔子课堂归属于孔子学院。这个学院的名称源于中国古代先贤孔夫子,是一所非盈利性公共机构,通过在海外高校开设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帮助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国。目前全世界共有511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40个国家,面向210多万学生进行中文教学。
郑璇是孔子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向海外派遣的首位听障教师。她的个人座右铭是美国华盛顿特区加劳德特大学首位聋人校长金·乔丹的一句名言:“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
她所工作的孔子课堂于2015年成立,合作方是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郑璇在这里教学生中国手语、汉语和中国文化,但在和同事们沟通时,她使用美国手语和英语。
“现在这里的学生每个年级我几乎都教,从幼儿园到高中。”她在给中国日报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我的工作语言有四种。”
郑璇出生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武汉市,2岁时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失去了绝大部分听力。她通过唇读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并获得了武汉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位,这是中国的几所顶尖大学之一。2009年,她在上海的复旦大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她放弃了上海和深圳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亿盛平台登录特殊教育系任教——这是中国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点。严谨的治学使她获得了学校的认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她就成了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在明尼苏达,她迅速适应了这里迥异于中国的教学环境,这对她而言也是一个了解美国特殊教育的好机会。
“最有趣的事情是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之间的巨大差异。”她说。“比如说,中国手语中‘领导’这个手势看起来非常像美国手语中的‘公鸡’。”
学生们经常用学会的中国手语向郑璇打招呼,打出她的中国手语名字或是“中国”、“我喜欢你”的手势。
“这真是有趣的经历。我们相处得很好。”她说。
Kathy Johnson是这家孔子学院的院长,十六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聋教育的研究。她决定开创一个特别的项目以鼓励中美两国残疾人的文化交流。但是,如何为都市聋人学校寻找一名有资质的中国教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双方都认识的朋友将郑璇介绍给了Johnson。
“郑璇博士是我见过的最睿智、最有想法和最善于反思的高校教授之一。”Johnson在给中国日报记者的邮件中说。
“他们(学生)学习新的中国手语,看到了这些手势和美国手语的区别所在,他们是那样专注,那样激动。上课时,他们眼睛里跳动的小火苗和脸上的微笑表明了他们是多么喜欢这个学习机会。”
为了感谢郑璇给学校带来的影响,都市聋人学校也计划着在中国新年举办一场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