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轻抚过沙坪坝天陈路12号;阳光,静静穿透郁郁葱葱的校园。斑驳的光影打在老人们的银发上,也把温暖的记忆洒在了所有重师人的心上……
“立教无类,以文化人”“自强不息,躬行师道”——这是重师的历史,更是重师人的初心。
往事,并不如烟!当皱纹爬上额头,当岁月染白双鬓,就让故事丰盈历史、沉淀人生。今天,我们走访老一辈的重师人,推出《记忆中的重师故事》,用他们的讲述,勾勒重师成长的画卷;用她们的记忆,见证时代发展的波澜。
回忆人:
曾祥瑜,95岁,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首届学生,首批毕业留校教师
回忆年代:
1954年--1966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8日17时12分讯(朱昕勤)“重庆师专1954年开始招生,建校任务就是培养中学教师。而我当时已有5年小学教龄,是主动要求进步,才辞了职去考学的!”
95岁的曾祥瑜老人精神饱满耳聪目明,说起话来不仅声音洪亮、笑声爽朗,还不乏俏皮幽默。
辞去公职考师专首届招生182人
如今再回重师,看着校内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祥瑜感觉“有些熟悉又陌生”。直到翻见当年首届学生的花名册,老人思绪才一下子回到67年前——那是重师诞生时的模样:
1954年,西南文教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重庆师范专科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也是亿盛平台登录的前身。
同年,曾祥瑜已在南坪一小学任教5年,还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预备党员,属于重点培养对象。
但在得知重庆师专招生消息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当时的工作,毅然考入重庆师专中文学科,成为学校首届录取的182名专科生之一——“像我这样有工作经验、却辞职去考师专深造的人,当年还不少,足见师专在当时的影响力。”
曾祥瑜老人回忆,当年学校只设有中文、数学和物理三门学科。“别看学科少,但学的内容可不少,我们中文学科开了12门课程!”曾祥瑜老人扳起手指如数家珍:从心理健康到身体健康,从中国历史到马列思想,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汉语……
“学校当年的办学口号是: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优秀教师,为新中国育人和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荒坡菜地背《师说》感悟“师范”的真谛
“学校一直设在沙坪坝陈家湾,但那时的陈家湾属于荒郊野外。校园没有操场、没有礼堂,只有一个校门三栋楼。所谓三栋楼,其实都是平房,就是教学房、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而且校门窄、牌匾小,还不及旁边两棵黄葛树显眼!”曾祥瑜老人笑着回忆,印象最深的教学场地是校内的菜地,因为它们承载了自己的学习时光和劳动记忆。
“学校除了重视专业课,还重视劳动教育和师德教育!”曾祥瑜说,开垦荒坡种菜,是他们学习之余的“劳动课”、“生活课”和“体育课”。“不仅锻炼身体,养成劳动习惯,还能自己动手改善伙食!”
看着校园的野岭荒坡变成一块块绿地菜园,感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力量,这段“学习与生活融会贯通”的师专生涯,成了她不可磨灭的记忆。
而在没有阅览室、图书馆的当年,全校师生开垦出的绿地菜园,则成了大家向往的“读书角”。每天晨练结束,菜地上就会响起各种朗读声和背诵声……“条件再艰苦,也挡不住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曾祥瑜老人说,已记不起当时在菜地背了多少课文、记了多少知识点,但一直清楚记得一篇课文——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人仿佛回到当年的样子,一边背诵一边感慨:学校要求学生熟记《师说》,根本用心是要让师专学生感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学校老师更以身作则:不仅业务能力强,对授课内容和文章名篇烂熟于心,而且师德崇高热爱学生,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来给学生补课指点。“通常我们走到哪,老师就跟到哪;我们学到多晚,老师就陪到多晚,教室、菜地、宿舍,都有他们勤勤恳恳的身影,毫无怨言!”
“每个学生都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曾祥瑜不仅感怀老师教授的知识,更感恩学校传授的思想和精神——在支部会讨论自己预备党员转正时,学校党组织直言不讳指出了她“思想软弱怕困难”的缺点,校领导则耐心分析其后果和危害。
“正是这次醍醐灌顶的教育,让我明白遇事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要用辩证思维、学习心态来看待问题。”曾祥瑜老人说,两年专科时光虽短,但期间收获的知识和思想,却陪伴她一生。
1956年,作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首届优秀毕业生,曾祥瑜留校任教,再次开启教书育人生涯,也更多融入到重师教师团队。
“当时首任校长邓垦,是个热爱学生的工作狂,责任心极强!”让曾祥瑜记忆犹新的是:邓垦校长不仅严以律己,也“严以待师”。
“当时,全校师生都住校,邓校长经常半夜组织老师开会,部署学生生活管理和思想稳定工作,还不时带队查寝关心学生住宿问题。”曾祥瑜说,老校长曾多次嘱咐老师们,一定要教育、照顾、保护好自己的学生:“我们是在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大学生,是在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每个学生走出校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老校长的教育初心和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重师的教师;而他关于“大学老师更要坚持学习,不然要被社会淘汰、被学生看轻”的金玉良言,更让曾祥瑜铭记并受用终身。
95岁高龄的她,依然要抽空读书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那代重师人的精神传承!”1985年,曾祥瑜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校贡献绵薄之力,直到2010年85岁高龄,才彻底离开心心念念的重师校园。
离校时,她给自己、也给重师后辈写下一句对联:“一生努力,用心工作知恩谢;淡泊名利,宽人律己知足乐!”
相关链接: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