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探索、传承重庆市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高校科技力量和专业优势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亿盛平台登录计信学院云寻遗“计”团队于7月15日至24日,开展了为期10天的“互联网+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线上“云实践”总队和线下“返乡实践”分队相结合,共调研了丰都、酉阳、黔江、铜梁、大足、石柱等16个区县,与7个非遗中心达成合作,搜集到大足石雕、江津楹联、酉阳西兰卡普、合川纸扎艺术等国家级非遗18项、市级非遗101项资料。
“互联网+”激活非遗新魅力
团队创建的“云寻遗计”公众号,累计发布33篇推文,分别介绍了非遗申报流程、政策法规及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此外,为开发非遗产品的经济效益,解决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困难,增设了非遗商城板块,相关非遗文化产品将陆续上线。团队致力于将“云寻遗计”微信公众号打造成非遗文化一站式平台,让非遗文化宣传和扶贫齐头并进。
另外,团队在线上平台累计发布17条短视频,内容涉及重庆各大区县非遗美食、非遗技艺等。团队成员还自导自演了以万寿山男女石柱、大足送子娘娘等非遗项目为主题的情景剧,从多方面、多角度诠释和传播非遗文化。
为解决部分非遗产品知名度低、销售困难的问题,云寻遗“计”团队在经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后借助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团队专业知识开展电商直播。7月20日,该团队进行了大足非遗宝顶牌冬菜的电商直播,本次首播吸引了百余人进入直播间观看,并得到近两万的点赞。
线上线下合力推动非遗广传播
计信学院首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下乡模式,“云实践”总队1个,“返乡实践”分队13个。云寻遗“计”线下分队先后采访了纸扎艺术传承人黄介眉、万州泥塑传承人程启燊、大足石雕传承人刘能风等17位非遗传承人。通过访谈、观摩并学习多种非遗传承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各类非遗项目传承的历史和现状、困境和发展举措,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文化传承的精神。大学生参与非遗的传承,让传承人们都很欣慰,90多岁高龄的黄介眉老人表示:“希望你们能帮我好好宣传一下,非遗传播需要你们。”
线下分队还在各区县共计发放636份关于“非遗文化现状及保护研究”的调研问卷,将继续对重庆非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亲身体悟提升文化自信
在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处处受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和精神感召,漆器髹饰非遗传承人胡香维老师告诉团队成员:“家人都十分反对,认为这手艺不赚钱,不希望我继续学习这门手艺。又因为难度大,不赚钱,学习周期长,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漆器技艺。”这是她的担忧,也是云寻遗“计”团队接下来的任务。
大足万古鲤鱼灯舞的传承人周克强老师提到,从1984年,他开始跟着69岁的父亲学习用竹片扎鲤鱼灯,并跟随父亲赴京表演。后来,鲤鱼灯在他手下多次改良,2019年国庆70周年,万古鲤鱼灯舞的惊艳亮相更是将非遗技艺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非遗随时代不断发展,是它永葆价值的灵魂所在。
在大渡口区博物馆,成员们看到堰兴剪纸、关氏卵石雕刻技艺、蛋雕《国士无双》等非遗展品,它们生动地呈现出2020年大渡口区人民抗击疫情的具体内容,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疫情面前人民坚守与奉献的磅礴力量,以及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决心,也充分展现出非遗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魅力。
通过“互联网+非遗”三下乡活动,云寻遗“计”团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了巴渝非遗,并利用了专业知识对非遗文化、非遗精神进行了推广和宣传,据悉,该团队将继续关注非遗,进一步推出十几个区县的非遗文化传承联盟网站和软件,继续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关链接:人民网